EN
【原创研究】写在《数据安全法》之后:眺望信息安全的星辰大海
来源: 远桥资产-陈天伦日期:2021-12-13浏览量:476


继《数据安全法》于91日起施行后,中国已正式就数据安全构建了基础性法律体系。解决数据安全问题,已成为上至国家、下至个人的共识性问题。自上半年以来,无论是关键基础设施的核心数据防护、严审境外IPO信息安全隐患、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显然当下时点不同以往,我们正在经历信息安全产业的重要边际变化——站在合规驱动向内生需求驱动的拐角点,我们有信心眺望信息安全产业更广阔的星辰大海。

 

01俯瞰安全产业框架

 

当我们在谈信息安全时,往往是个相对宽泛的概念。为了更好地理解信息安全产业的框架,我们制作了信息安全的产业图谱。我们认为,信息安全产业是保障性产业,无法离开原生产业而独立存在。从最终需要保护的对象出发,围绕端安全、传输安全、数据安全三大底座展开,沿着产业形态、应用场景和产品线深入,以更加立体地观察安全产业。

 

图片

 

站在保护对象的视角:信息安全下至终端设备,中至通信网络,上至软件数据,覆盖面横跨行业和企业客户的完整IT架构。从这个维度看,信息安全的最终落脚点是端安全、传输安全、数据安全。
作为保障性产业或者说次生产业,信息安全永远无法离开所保护的原生对象。原生产业的发展阶段、进程和空间,直接映射了端、通信和数据保障的刚需性,这也是我们观察信息安全产业的底层视角。
站在应用场景的视角:信息安全产业又呈现了很明显的垂直特征。从传统的基础设施、设备管理和企业IT应用,再到云、物联网、工控、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新兴场景,衍生了需求导向的纵深产品线。
站在产业形态的视角:产业的最终呈现仍然离不开硬件、软件和服务三大基本形态。当我们立体地观察产业格局,传统硬件是中国信息安全产业增长的核心载体。考虑到中国政府和企业客户的消费习惯,绝大多数时候,传统信息安全无法脱离硬件设备的集成交付
值得期待的是,全社会数据安全意识的兴起使隐私计算、SaaS化服务、虚拟化防护、风险评估与安全咨询的需求量显著提升,软件定义安全未来可期
站在产品线的视角:信息安全产业的典型特征是产品种类碎片化、产品线极长。因涉及用户IT资产的全方位、全场景、全周期、全流程防护,安全产业的细分产品线众多。供给端高度分散,为大量中小创业企业提供了潜在的市场机会,也导致不同的信息安全公司往往各有所长百花齐放

 

图片

资料来源:远桥资产原创研究

 

站在产业链的视角:安全产业的核心成本是。上游芯片、服务器、工控机以及硬件耗材、辅件,整体发展相对较成熟,行业普遍采用外协加工或采购的方式,这也决定了安全产业充分的议价空间。下游需求的分布广泛,政府、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军队、医院、学校都是安全产业的直接目标客户;这也为不同细分市场的发展奠定了需求基础。
在客户眼中,安全产业的需求存在高度集中性,这与供给侧的高度分散存在矛盾。站在客户视角,政府和企业往往需要从一而终、从下至上的系统级解决方案,以降低采购成本、优化供应链管理。这与我们观察到的,几乎所有安全公司的产品线总是由短到长由少及多由碎至全的趋势相吻合,也更加凸出了安全产业内巨头生态的存在价值。

 

02沉浮中的安全市场:竞争门槛观察

 

传统安全市场:渠道为王
对于以端安全、网络传输安全为代表的传统安全市场,过去15年的发展带动了技术供给的高度成熟,产品高度通用化、标准化,带来了产品和技术的竞争门槛大幅降低。耳熟能详的防火墙、网关、VPN,尽管仍在新技术、新场景的迭代里繁荣生长,却仍然逃不过价格战和最终趋于同质化的命运。
受制于产品的同质化趋向,传统安全市场已经受了价格战和边际利润下降的考验,缓慢驶入红海”——这一细分市场的竞争逻辑,显然不再是技术、产品能力,而更多地体现为渠道和服务。红海中的巨头挤压,带来的问题往往是: 

如何建立供应链管理的门槛,以最大优化成本控制,应对价格战?

如何更高效地扩张产品和服务的销售网络?

如何更轻、更快地完成产品交付?

 进而,我们认为,传统安全市场的门槛是以渠道为核心的交付和服务体系

1)渠道能力。这是最核心的影响指标和门槛,渠道的先发优势和粘性很重要。

2)激励体系。完善而有吸引力的薪酬、分成和价格体系,以掌握渠道、占有渠道。

3)成本控制。采购和供应链管理能力,带来成本结构的优化,以提高边际利润空间。

 新兴安全市场:向场景和生态进化
尽管传统安全产业已诞生了众多百亿级市值的公司,但考虑到极长的产品线、极多的应用场景、极分散的下游细分市场,行业竞争仍然高度分散
但不置可否,安全产业在过去5年中仍然以超出我们预期的速度进行着行业整合”——2019年以来,国有资本密集进驻安全产业,为头部企业创造政治环境和渠道加持;龙头公司频繁的参股、控股投资和并购,反映了头部企业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的野心;产业联盟、技术合作、联合研发,反映了头部企业从单纯的
大吃小大小共赢的生态关系。
我们认为,站在当下观察安全产业的竞争门槛,不再是企业玩家之间的单打独斗,而是围绕场景和用户需求的大生态竞争。有没有足够充分的前沿技术储备?有没有足够多元和丰富的渠道拓展?有没有跨行业、跨场景、跨产品线的复用能力?从技术孵化到渠道合作,从产品延伸到场景扩展,安全企业的竞争将是围绕场景的生态体系竞争。

 

03寻找边际价值改变

 

我们认为,信息安全产业是政策体制 + 内生需求的共同作用体,但作用权重会随着政策的颁布和落地而发生渐进式变化。
合规驱动仍然是3年内的行业主题
过去15年内,中国信息安全产业的主要增长推动得益于国家体制和政策的牵引,以及监管部门、行业自律组织自上而下的资源协调。
2007-2008等保1.0”颁布实施后,信息安全产业涌现了资本化浪潮,一度成为资本焦点;背后折射的,是PC和移动终端、网络设备、通信设备带来的端安全需求;以及高度渗透的互联网、企业网带来的网络传输安全需求。
这与当时中国的自动化、信息化进程同样密切相关。
2019
4月,《网络安全法》将等保2.0”上升到法律制度层面,首次明确一个中心、三重防护的安全建设要求,掀起各级政府和关键行业客户的改造行动。等保2.0”时代,保护对象从单一信息系统延伸全设施、全系统、全场景基于监管验收的压力强行催生了超400亿新增市场需求。
等保2.0与等保1.0要求对比分析

图片

资料来源:远桥资产原创研究

 

今时不同以往,未来3年将是大量核心政策落地的窗口期。自《网络安全法》和等保2.0”以来,今年陆续出台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等法律规定,明确了数据安全防护的强制性要求有法可依
此外,我们在工信部印发的
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中,也读到了筑牢数据安全保障防线的重点任务。《规划》同步发布了十四五期间数据安全铸盾行动的落实具体细节,数据安全将在未来3年内进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关键成长期。 ★  从合规驱动走向内生需求驱动:展望数字化转型


数据安全:大产品、小需求,场景定制先行。与端安全、传输安全的红海相不同,数据安全在中国仍处于萌芽期。《数据安全法》的颁布,首次将数据的安全防护价值引入产业和公共视野。这一市场与端安全、传输安全最大的差别在于——数据安全有非常明显的技术抢跑特征,至少在现阶段仍面临着技术创造需求有技术,没需求且整体供给>需求的局面。
讨论数据安全,离不开中国政企用户数字化转型的进程。现阶段,中国企业的IT预算90%集中在Top 200的大B玩家手中,数字化进程虽方兴未艾参差不齐;对于处在长尾的中小企业和制造业用户而言,数字化虽不是天方夜谭,却也是巨大的处女地。这也导致数据安全行业的买单行为,更多发生在关键行业的头部企业;换言之,对于大量未开垦的长尾企业市场而言,数据安全是纯粹的成本项而非创收项,整体缺乏内生的自发性需求,缺乏刚性需求。
当我们观察愿意为数据安全买单的客户,更多是有一定数字化基础的大B客户。他们需要防护的是什么?除了各类ERP和数字化工具,是亟待分级分类的庞大数据资产,是定制化的业务、技术和数据中台——至少在现阶段,数据安全的服务对象往往是薛定谔的。你永远不知道你服务的下一个对象拥有什么样的数据资产,适合什么样的分类体系,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
数据安全的蓝海,才刚刚开始起航。结合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来看,头部企业为带动的数字化转型,正在逐步铺开。相对应地,数据安全正在逐渐下海;当然,这是一片蓝海。只是现阶段:
1)数据安全仍然离不开对于行业和场景理解,仍然处在从定制化产品化的初级阶段;
2
)数据安全缺乏长尾和大众客户的自发性需求,缺乏刚性需求。
 ★   我们在哪儿?

 

信息安全产业的增长正在合规驱动的中后期。以等保2.0”和《数据安全法》为代表的一系列新法规、新政策,正如2007-2008年的第一波行业脉冲一般,催生新的行业增长机会。一方面,合规驱动仍然会是未来3年的核心主题,以关键行业、头部大企业为代表的客户仍然是主要买单方;另一方面,内生需求驱动正在逐步演化之中。伴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根据IDC,到2025年有超50%中国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数据安全的刚需时代是值得我们期待的。

 

图片

 

从合规驱动到内生驱动,拐角点将至。对于新场景(如云、物联网、工控等)、新技术(隐私计算、零信任等),市场在未来3-5年内将蓬勃增长。同时,我们也在持续反思用户买单的初衷。现阶段,大量用户基于等保2.0”和政策压力,为更高层级的安全管理类产品所买单;而真正为云安全物联网安全工控安全买单的用户,却仍然处在数字化转型的初期(如上云或建设IoT底层设施阶段)。随着上云进程、IoT底层设施建设进程、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进程、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的加速,我们将越来越多地看到新安全市场的自发性需求爆发,以带动市场的真正规模化起量。

 

04总结:行业拐角点的趋势和机会

 

我们认为,信息安全产业正处于由合规驱动向数字化需求驱动的拐角点。在这一风口下,我们观察到,并且希望把握的产业趋势:


1.  从传统安全到数据安全。
传统安全的定义,是以端安全、网络传输安全为代表的传统信息安全市场,基本已驶入红海,竞争维度是以渠道为核心的标准化交付和服务能力。
评估安全赛道的增长性,离不开对于保护对象(即原生产业)。随着中国自动化、信息化驶入深水区,传统安全增长将面临瓶颈;而在信息化向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数据安全无疑是星辰大海
同时受益于等保2.0”和《数据安全法》为驱动的合规政策要求,以及数字化转型增长带来的内生需求增长,数据安全将在未来5年迎来需求爆发。 2. 从通用安全到场景安全。
传统安全市场更多具有通用性特征,针对企业底层的IT网络和通信架构,形成了高度成熟的产品和服务供给。由于产品趋于高度同质化,竞争门槛降低,导致行业难免进入价格战,边际利润挤压剧烈,逐步形成巨头为主的行业格局。
站在当下,我们正迎来云、物联网、工业控制系统、数据智能、车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新场景:1)连接和云化导致新增安全隐患。新兴业态将原本受保护的系统重新暴露于安全隐患,如业务系统上云、工控系统联网等;2)新技术、新场景、新业态的防护复杂度高、技术难度大,如云安全无法通过传统数据安全路径实现。
沿着
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工控数据智能车联网的产业脉络,我们将依次迎来相应纵深场景下安全行业的爆发——
移动安全云安全 → IoT安全/工控安全数据安全车联网安全 3.  在线化、云化、订阅化。

中国安全产业过去10年的发展,以传统硬件为核心载体。这与全球市场订阅服务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形成鲜明对比。截至2021年底,安全硬件占国内行业比重仍然超过50%,而安全软件和服务分别仅占比仅不足40%10%;而全球格局下,安全软件和服务的占超过70%,其中SaaS化的安全订阅服务占比超过30%
数据是核心生产要素,建立以数据为中心的安全防护体系,必须拥抱SaaS从硬到软从本地到SaaS”是安全行业中长期视角下的不可逆趋势。这一方面得益于中国整体的上云进程和B端用户对于安全产品和服务买单的意愿,同时也是从业务驱动到向数据驱动的数字化转型所必然要求的结果。掌握数据,才能掌握未来。 4.  从单一产品线到综合生态系统。
站在当下观察安全产业的竞争门槛,不再是企业玩家之间的单打独斗,而是围绕场景和用户需求的大生态竞争。
客户想要的是什么?单点难以长大,产品线越长越能走进客户。几乎所有安全公司的产品线总是由短到长由少及多由碎至全的趋势,也更加凸出了安全产业内巨头生态的存在价值。
考虑到安全产业本身产品线长而碎的特征,安全产业在未来5年内将继续加速生态建设,以投资、并购为主线的行业整合将继续繁荣。
头部企业需要新技术新产品,以打开新渠道、切入新场景,并从单纯的大吃小大小共赢的生态关系。